“芯荒”已成全球车企的切肤之痛。
2021年,长期以来默默无闻的汽车芯片屡次被爆出极度短缺,芯片成了汽车产业时下最热的货源难题。
有消息称,一汽-大众今年二季度因此计划减产30%,减产数高达20万辆;本田在华合资公司也因芯片短缺,将夏季高温假提前到6月初;特斯拉为了争夺芯片,将提前付款给供应商以确保关键材料的供应……
现在车企都忙着满世界找“芯”。
新冠疫情突袭导致全球芯片产能不足
“芯片荒”缘何突如其来?
汽车芯片市场长期被欧美厂商垄断。疫情期间,受全球经济下滑影响,芯片厂商产能受到重创,汽车芯片供应紧张。且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导致芯片需求量增长,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供需矛盾。
同时,新冠疫情的波动起伏也让企业看到了潜在危机,都在提前下单储备更多的库存,以应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性。
芯片依赖进口,“卡脖子”问题严重
汽车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,车辆对芯片的需求也在逐日增加。
汽车芯片行业市场集中度高,恩智浦、德州仪器等半导体巨头已在该领域垄断数十年。
而中国自主芯片市场份额只占5%左右,芯片进口依赖度比石油还高。
其中,中国车规级MCU(微控制单元)将近100%依赖进口。而此次的芯片危机主要就是因为MCU短缺。
汽车芯片生产技术难度大,研发周期长
汽车芯片事关行车安全,对质量的要求非常高。芯片是一个相关产业链很长,且需要各领域协同的行业,涉及软件、计算机、新材料、制造装备、精密加工等不同行业,投入大、周期长、风险高、市场竞争激烈。
据了解,一款汽车芯片从研发到量产到上市,再加上质量认证等多项检验,一般需要5年的时间。
目前拥有汽车芯片设计能力的都是行业巨头,如英特尔、高通等,垄断严重。同时,芯片技术迭代更新快,投资风险大。
值得一提的是,为了适应技术演变的需要,全球芯片厂商都在发力12英寸晶圆,8英寸晶圆的产能就受到限制。而8英寸晶圆正是汽车芯片所需。
芯片危机打乱了汽车行业的发展节奏
芯片危机的爆发,打破了车企原有的生产节奏,车企面临着因缺芯片而导致的停产,以及为了最大化芯片使用而调整产线、制造设备和人员的调配方式频繁变动等压力。
更为重要的是,芯片短缺使得整个产业链成本都有不同幅度的上涨。比如铜箔基板、电子材料、硅晶圆、元器件专用材料等芯片相关产业,今年4月起均普遍上涨幅度10%-20%。
汽车供应商面临着芯片价格上涨10-20倍的压力,市场销售的压力也会加大。这对本来就不强大的中国芯片市场无疑更是雪上加霜。
如何破解芯片难题,弱化芯片进口高度依赖症?如何发挥中国的优势资源,找寻中国车规级芯片自主创新出路?这都是摆在中国汽车行业面前的难题。
以“新起点 新战略 新格局——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”为主题的第11届中国汽车论坛将于2021年6月17-19日在上海嘉定启幕。届时,大会将设立“汽车‘芯荒’与中国对策”主题论坛,探讨中国芯片的自主化之路。
6月19日下午14:00,来自国家发改委、工信部等部委的领导,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、中国半导体协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,与优秀企业代表共聚一堂,寻找解决芯片危机的新思路,促进我国汽车行业和芯片行业融合发展。